行業資訊

您的位置: 首頁 >行業資訊

郭蘭萍:讓中藥生態農業成為生態農業典范

文章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23年02月12日 瀏覽次數: 【字體: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攀林遍巖洞,采藥無冬春”。
自古以來,植物類中藥材一直以野生為主,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臨床和養生保健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大量中藥材逐步從野生走向栽培。中藥農業經過以化學農業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發展后,極大的滿足了用藥需求,但同時也不得不面對其快速發展帶來的耕地非糧化、品質失控化及安全威脅擴大化等挑戰。為了解決中藥生產中不斷涌現的新問題,中藥生態農業的實踐和探索應運而生,而且已成為中醫藥發展的必由之路。
 
黃璐琦院士和郭蘭萍研究員在調研。
中藥生態農業從實驗室構想成為國家戰略
2004年,郭蘭萍與黃璐琦院士一起首次提出“中藥資源生態學”的概念;2006年,在科技部支持下首次完成了“有效恢復中藥材生產立地條件與土壤微生態環境修復技術”重大專項課題;2017年,在科技部支持下又開展了“中藥材生態種植技術研究與應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8年,黃璐琦院士提出的中藥材生產“八化發展”中,強調了中藥“種植生態化”;2019年,“推行中藥材生態種植”被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
經過多年發展,郭蘭萍帶領的團隊于2018年獲建科技部重點領域“中藥生態農業創新團隊”,于2021年獲建“農業農村部中藥材生物學與栽培重點實驗室”。團隊經過不斷的總結和凝煉,將中藥生態農業定義為“應用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以確保中藥材質量和安全為目標,以社會、經濟、生態綜合效益為指標,結合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因地制宜地設計、布局、生產和管理中藥農業生產的發展模式”,即通過‘人種天養’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實現‘天地人藥合一’的生態栽培模式”。為了讓公眾更好地理解中藥生態農業前進路徑和愿景,團隊提出了“不向農田搶地,不與草蟲為敵,不懼山高林密,不負山青水綠”的中藥生態農業宣言。
2月3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主任郭蘭萍研究員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采訪時介紹,中藥生態農業已從實驗室的構想上升為國家戰略,其如此驚人的發展速度,不僅表明中藥生態農業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更體現了黨中央對廣大人民群眾中藥材用藥質量和安全的高度重視。
從無到有,探索中藥生態農業之路
曾幾何時,中藥材農殘、重金屬、二氧化硫等超標,藥效成分含量降低、不穩定等問題一度成為最受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甚至有“中醫毀于中藥”等危言聳聽的言論。這要起因于迅速發展起來的中藥農業不可避免地進入了化學農業的生產模式?!白钕炔蹲降竭@一信息的人是黃璐琦院士?!惫m萍回憶,我當時還在讀黃院士的博士,他給我們講“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藥用植物‘病’了,但本質上是它們生長的土壤‘病’了”。
就是在那個時候,黃璐琦院士給郭蘭萍指明了中藥資源生態學的研究方向。在隨后的20多年,郭蘭萍以自己的導師為榜樣,在實驗室內埋首理論研究,在田間地頭探索實踐經驗。
郭蘭萍介紹說,她帶領團隊梳理《中國藥典》后發現,其所收載的藥用植物和藻菌類中藥材自然情況下只有0.94%以大田栽培為主,42.53%的自然生境為林緣或林下,另有43.78%的自然生境為路旁、山坡地、荒地或沙地。由此,郭蘭萍發現了道地藥材“擬境栽培”在平衡中藥材生長發育和藥效成分積累,保障中藥材質量方面的明顯優勢,并提出道地藥材“擬境栽培”。
所謂“擬境栽培”就是為中藥材創造無比接近原始生境的栽培環境,最大限度地體現中藥材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獲得的對環境的適應性,從而使藥用植物在相對完整而復雜的生態系統中擁有較強的抗逆性和次生代謝活力,以此獲得高效抵抗病蟲害,累積更多的藥效物質的能力。
郭蘭萍帶領團隊根據擬境栽培原理提出了道地藥材的擬境栽培策略。符合藥用植物原生生境的自然環境是開展中藥生態農業的理想場所。藥用植物為自然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藥效成分通常是藥用植物的應激反應產物,在受到自然環境中的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時積累量會增加。而人工栽培造就的環境會導致中藥材次生代謝紊亂,從而造成藥效成分積累及配比的改變,最后造成中藥材品質的改變。因而,選擇符合藥用植物原生生境的自然環境開展中藥生態農業是最理想的選擇。
 
2022年,黃院士一行就擬境栽培考察中藥材生境(左一郭蘭萍,中黃璐琦,右張小波)
總體上,中藥生態農業追求生態平衡,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通過設計形成內部組成與結構較復雜的能自我維持的系統,有較強的自我調節和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重視綜合收益,注重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強調間作套作輪作等栽培模式,重視農副產品的循環利用,堅持減少廢棄物輸出;實現農業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扎根中藥生態農業,不負山青水綠
“中藥生態農業具有無可比擬的市場競爭優勢。多數中藥材的產地和市場都在中國,其生產、加工及使用的理論、方法、技術基本都掌握在我國科技工作者和勞動人民手中”,郭蘭萍說,“通過系統的產業及市場設計,一定會克服生態農業早期人力及物力投入較大,回報周期長的問題,既可以較快地實現中藥材產業的高品質升級轉化,又可以持續增加農民的綜合收益”。
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發布后,很多自然生境里有藥用植物分布的山區林地及荒坡野地等區域更加成為中藥生態農業的首選之地。郭蘭萍說,“中藥生態農業不僅解決了臨床用藥安全問題,而且也解決了經濟作物與糧食爭地的問題,可以說既是滿足了市場和人民群眾對優質藥材的需求,也滿足了藥農發展經濟和國家保障糧食安全的需求”。因而,中藥生態農業每年都邁上一個新臺階。
2019年,“推行中藥材生態種植”被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藥生態農業已成為我國中藥農業的國家戰略。
2020年,陜西、云南、甘肅、福建等地陸續出臺深化落實舉措,推進中藥材生態種植。同年,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也要求各省,組織實施中藥材生態種植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
202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下達“道地藥材生態種植及質量保障”項目,支持在全國開展中藥材生態種植,并推廣使用中藥質量追溯體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負責相關技術指導工作。
2022年,中藥農業領域首個“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中藥生態農業產業服務團獲農業農村部批準成立,該團聯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現代中藥資源動態監測信息和技術服務中心等全國30多家科研單位和龍頭企業組建而成,為全國中藥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對接交流、聯合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應用、產學研對接、標準制定、科普宣傳、人才培訓等服務。
發揮中藥生態農業技術,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郭蘭萍心中無時無刻不牽掛著貧困地區的老鄉,她希望能夠充分發揮好中藥生態農業技術,為新時代的鄉村振興貢獻中藥人的力量。在她看來,一草一木也是有感情的,人應該順應它們的發展規律,這樣才能不辜負山青水綠。
“我國有的是荒坡地,有的是林下資源,中藥生態農業在得到高品質中藥材的同時,也保護了‘綠水青山’。我的夢想就是有一天讓中國90%以上的中藥材實現生態種植,讓中藥生態農業成為全世界的生態農業典范,讓區位劣勢轉變為老鄉發家致富的天然優勢?!惫m萍這樣說的,他的團隊也是這樣做的。
近年來,中藥生態農業創新團隊通過增強科研力量、建立核心示范基地、開展模式集成、召開示范現場會和技術培訓等方式,在北京、河北、山東、湖北、河南、福建等全國20多個省市建立了中藥材生態種植示范基地。
在安徽省霍山縣大別山區的林蔭下,一階階的土地上鋪著用樹皮等物質做成的營養基質,模擬石斛原生環境;在山澗溪水旁的大石塊和潮濕的石頭縫隙也有序種植著石斛。
在山東平陰縣孝直鎮和孔村鎮等地,栝樓攀援上架,壟上兩側種植黃豆,合理利用不同作物生長發育期,形成立體高效的種植模式。
在云南紅河州屏邊縣,專家團隊經過研究,確定屏邊三七生長的環境,在當地找到相對合適的區域作為保護區,指導種植戶把種子種苗撒下去,藥材始終處于自然狀態生長。
在北京平谷區建立了首個華北中藥材種質基地生態種植“博士”農場,旨在進行華北地區中藥種質資源的活體保存、中藥材生態種植示范,從而打造首都精品中醫藥文化展示區。
如今,曾經的貧困地區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大力發展中藥材生態種植,又迎來了勃勃生機。
 
2020年,黃璐琦院士與郭蘭萍一行在云南省維西縣指導中藥材生態種植。
中藥生態農業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學科
“太多人對中藥生態農業存在誤解了,把中藥生態農業簡單的理解為在林下種中藥材,做做間套作等”,郭蘭萍說,“其實這里邊有著很大的學問,吸收和發揮了中醫藥的智慧,集結了團隊內不同藥材產區老師們的科研成果,凝煉了藥農們長期以來形成的生產經驗,中藥生態農業才得以形成今天的技術和成果”。
據了解,中藥生態農業創新團隊在科研和實踐中:1、首創了中藥材“擬境栽培”生態種植理論體系。提出并豐富了基于“天地人藥合一”和“逆境效應”的中藥材“擬境栽培”的生態種植理論,突破了傳統中藥材種植模式。出版了國內首部系統闡述中藥生態農業理論與實踐的學術專著《中藥生態農業》,豐富了國際生態農業的內涵和外延。2、首次系統闡明了中藥材生態種植四大核心機理:生態位最佳利用提升產量、逆境效應提升品質、生態系統穩態抗病蟲害、土壤正反饋提高土壤質量。3、創新了中藥材生態種植三大核心策略:“治未病”的土壤綜合治理策略、“擬境栽培”的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和“以草治草”的雜草綠色防控策略。4、構建了中藥材生態種植模式和配套技術體系,在系統層次上梳理出景觀模式、循環模式、立體模式、生物多樣性模式和良種良法模式等5種基本模式。5、創建了中藥材生態種植評估體系,構建了基于質量優先的中藥材生態種植綜合效益評價體系;構建了綠色生態中藥材品牌評價體系;首次提出了中藥生態農業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中的優勢和策略。
黃璐琦院士和郭蘭萍研究員在調研。
近年來,郭蘭萍帶領團隊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支撐中藥生態農業技術和理論的發展,制定了240項標準和150套配套技術指導生產,培訓了200多萬名農民和技術員,技術推廣應用面積累計達150萬畝,打造了13個中藥材生態種植示范基地品牌。團隊成果獲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推動了中醫藥產業發展,先后獲得10余項省部級及以上獎勵。
【收藏】 【打印正文】

相關文章

×

用戶登錄


大胸美女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