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瀹講壇“中藥體外藥理學方法與技術” 研討會暨“中醫藥前沿技術論壇”順利召開
2023年9月26日,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聯合主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藥理學”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中國中醫科學院創新工程“中藥藥理學科創新團隊”和“中醫藥新技術新方法創新團隊”共同承辦的理瀹講壇暨中醫藥前沿技術論壇 “中藥體外藥理學方法與技術” 研討會,在我院會議中心順利召開。本次學術會議邀請6名知名專家和3名青年學者,圍繞中藥體外實驗研究進展及瓶頸、前沿技術方法與應用等展開深入交流與討論,以期推動中藥藥理研究方法與技術的成熟、規范、進步與提升,促進行業內外科研團隊跨學科深入合作。會議由中藥藥理學科創新團隊負責人李玉潔研究員主持。
本次會議得到院所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中藥研究所張華敏書記致辭,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楊洪軍研究員出席會議并做大會報告。
“專家報告”環節,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杜冠華教授做了題為“實驗藥理學與中藥藥理學研究”的報告,對實驗藥理學的概念進行了詳細解釋,關于容易忽視的給藥濃度設定條件選取等實際問題進行規范化介紹,分享明之黃芪湯治療眼缺血大鼠和達原飲有效成分及靶點組研究防止病毒性肺炎兩個研究項目,通過現代藥理學的研究手段對中藥的療效,成分,機制進行系統化研究,完成新型中藥篩選及成藥性評價。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劉建勛研究員做了題為“中藥藥效的體外實驗與評價”的報告,介紹了體外藥理學的重要性,優點及目前的局限性,著重介紹了中藥體外給藥-血清藥理學的優點及實際應用,通過對藥物血清指征成分藥時曲線闡明了動物含藥血清收集的合理時間。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宓現強研究員做了題為“以微流控為核心的高效藥物研發技術”的報告,分享了應用納米生物編碼探針、生物微流控芯片,類器官芯片以及微粒滴單細胞分析及提取等技術在目前醫藥領域的應用,期待通過技術革新解決中藥研究的實際問題。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齊云研究員做了題為“中藥復雜成分體外實驗研究實踐與思考”的報告,強調了體外藥理學實驗的重要性,體外血清藥理學解決了中藥藥理學體外實驗的局限性。通過腸脂酶抑制中藥CQ肝脂清的發現和雙黃連抗過敏分子機制的發現與確認兩個實例,證明復雜成分中藥進行體外實驗的必要性。北京大學醫學部王凱研究員做了題為“干細胞與血管類器官”的報告,分享了通過加入化學合成修飾的modRNA,激活ETV2在中胚層細胞向內皮細胞分化過程中的表達,將多能干細胞誘導分化成內皮細胞的轉化率提高至90%。移植的新型血管類器官將有望成為未來自體治療的重要環節。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楊洪軍研究員做了題為“含藥腸吸收液:一種新的中藥體外藥理實驗方法”的報告,介紹了采用經典外翻腸囊法,制備含藥腸吸收液,用于體外活性評價和可吸收原型成分辨識的新實驗方法。通過多個應用實例闡明含藥腸吸收液在中藥復方體外作用機制研究、中藥復方有效成分辨識研究和中藥及復方質量評價中的獨特優勢。提出關于復雜中藥藥理學未來研究的展望,可通過藥動-藥效復合模型及類器官芯片等技術,多層次、多方面、多維度對復雜中藥在體內不同組織的分布、活性、原型成分、代謝成分及不吸收成分進行評估。專家們高深的造詣、深入淺出的講述、及幽默風趣的現場互動給與會者留下深刻印象。
“青年學者報告”環節,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石曉路副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郭非非副研究員,天津藥物研究院韓彥琪副研究員分別做了題為“心肌鈣穩態失衡檢測技術與中藥干預研究”,“體外腸吸收液與網絡藥理學整合的有效成分辨識研究”,“痹祺膠囊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研究”的精彩紛呈大會報告。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張方博副研究員和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黃穎副研究員在醫學實驗中心四層實驗室對含藥腸吸收液的制備進行了現場教學的講解和演示,與會者實地觀摩,并互動交流學習。
本次會議獲得廣泛關注,除在京各單位外,是來自全國十幾個省份的30余名兄弟單位的科研人員也積極參會,現場參會人數200余人,其中有120余人觀摩學習了含藥腸吸收液的制備技術。本次會議不僅展示國內外相關領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還依托中國中醫科學院優勢技術平臺和承擔國家級重大項目的實踐經驗,對體外藥理學新技術、新方法進行示范交流。
本次會議是中藥藥理學科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后首次承辦的學術會議,也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在創新工程資助下,“中藥藥理學”和“中醫藥新技術新方法”兩支創新團隊協作共同舉辦的學術研討會,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傳統優勢學科與新技術新方法融合謀求中藥藥理學科傳承創新,“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的有益嘗試。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