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簡介
2003年以來國家級科技獎勵及國際獎勵
序號 | 年度 | 獎勵名稱 | 獲獎等級 | 項目名稱 | 中藥所 第一完成人 |
1 | 2019 | 共和國勛章 | 屠呦呦 | ||
2 | 2016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屠呦呦 | ||
3 | 2019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 | 屠呦呦 | ||
4 | 2015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屠呦呦 | ||
5 | 2015 | 美國華倫·阿爾波特獎 | 屠呦呦 | ||
6 | 2011 | 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 | 屠呦呦 | ||
7 | 2013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一等獎 | 中藥安全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 梁愛華 |
8 | 2021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獎 | 基于“物質-藥代-功效”的中藥創新研發理論與關鍵技術及其應用 | 許海玉 |
9 | 2016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獎 | 中草藥DNA條形碼物種鑒定體系 | 陳士林 |
10 | 2014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獎 | 中藥材生產立地條件與土壤微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 郭蘭萍 |
11 | 2011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獎 | 道地藥材形成機理研究及應用 | 黃璐琦 |
12 | 2008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獎 | 珍稀瀕危常用中藥資源五種保護模式的研究 | 黃璐琦 |
13 | 2006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獎 | 中醫瘟疫研究及其方法體系構建 | 崔曉蘭 |
14 | 2003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獎 | 枯樓屬(Trichosanthes L.)植物的系統演化及其藥材的分子鑒定研究 | 黃璐琦 |
2013年以來省部級獎勵
序號 | 年度 | 獎勵名稱 | 獲獎等級 | 項目名稱 | 第一完成人 |
1 | 2022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慢性骨病中藥優勢品種研發與上市后再評價關鍵技術體系創建及應用 | 林娜 |
2 | 2022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基于藥效成分的中藥質量控制技術與標準 | 王智民 |
3 | 2021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基于整合策略的活血化瘀代表方劑復雜作用解析研究 | 楊洪軍 |
4 | 2021 | 中國民族醫藥協會著作獎 | 一等獎 | 商品飲片的分級方法及其質量評價 | 李麗 |
5 | 2021 | 中國民族醫藥協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中藥標準飲片的制備技術與應用 | 肖永慶 |
6 | 2021 | 中國民族醫藥協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基于中藥原料蟾蜍(全蟾、蟾酥、蟾皮)功效物質成分研究推動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蟾蜍養殖項目成果轉化 | 邊寶林 |
7 | 2021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基于難治性骨關節病的中藥優勢品種研發關鍵技術及應用 | 林娜 |
8 | 2019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中藥注射劑和有毒中藥的安全性評價關鍵技術及其應用 | 梁愛華 |
9 | 2019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中藥注射劑安全性風險控制技術體系及應用 | 梁愛華 |
10 | 2019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中藥華蟾素活性成分研究 | 邊寶林 |
11 | 2018 |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科技進步獎 | 一等獎 | 中藥材重金屬ISO標準研制 | 郭蘭萍 |
12 | 2018 | 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科技進步獎 | 一等獎 | 中草藥國際通用DNA條形碼鑒定體系 | 陳士林 |
13 | 2018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無公害中藥材精細栽培關鍵技術與應用 | 陳士林 |
14 | 2016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基于衛星遙感的中藥資源調查和區劃研究及應用示范 | 郭蘭萍 |
15 | 2015 |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創新成果 | 一等獎 | 中藥生態農業研究與實踐 | 郭蘭萍 |
16 | 2015 |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學技術進步獎 | 一等獎 | 華蟾素注射活性成分的抗肝癌作用機制及臨床推廣應用 | 邊寶林 |
17 | 2014 | 高等學??茖W研究科技進步獎 | 一等獎 | 中草藥DNA條形碼生物鑒定體系 | 陳士林 |
18 | 2014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基于整合藥理學策略的中藥成分群-體內過程-藥效活性的關聯性研究 | 楊洪軍 |
19 | 2013 | 中華中醫藥學會 | 一等獎 | 有效恢復中藥材生產立地條件與土壤微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研究 | 郭蘭萍 |
20 | 2014 | 中華中醫藥學會李時珍醫藥創新獎 | 中藥炮制與藥性相關性及其飲片質量評價模式 | 肖永慶 | |
21 | 2022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中成藥生產工藝變更研究模式及關鍵技術創建與應用 | 李慧 |
22 | 2022 | 第七屆(仲景杯)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含馬兜鈴酸等有毒物質的中藥和中藥注射劑的風險評控技術及其推廣應用 | 梁愛華 |
23 | 2021-2022 |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證候類新藥黃連解毒丸治療“實熱上火”證候臨床生物標志物研究 | 周嚴嚴 |
24 | 2020 | 中華中醫藥學會 | 二等獎 | 基于表型特異性的道地藥材鑒別及品質保障研究 | 郭蘭萍 |
25 | 2019 | 華夏醫學科技獎 | 二等獎 | 中藥注射劑安全性風險控制技術體系及應用 | 梁愛華 |
26 | 2017 | 華夏醫學科技獎 | 二等獎 | 中醫傳承輔助平臺開發與應用 | 楊洪軍 |
27 | 2018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含重金屬成分的祛腐生肌藥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及療效評價的示范性研究 | 李建榮 |
28 | 2018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黃芩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作用機制研究 | 楊偉鵬 |
29 | 2016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基于妨害治療的中藥“十八反”配伍基礎研究 | 林娜 |
30 | 2014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雷公藤活性成分的抗風濕病情改善作用及機理研究 | 林娜 |
31 | 2020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基于整合策略的活血化瘀代表方劑復雜作用解析研究 | 吳宏偉 |
32 | 2017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基于整合策略的腦心通方復雜體系解析研究 | 唐仕歡 |
33 | 2016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中藥飲片質量分級及注冊管理模式的建立 | 肖永慶 |
34 | 2013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中藥胎毒的研究——黃連和小檗堿對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影響和機制 | 林娜 |
35 | 2015 | 中華中醫藥學會著作獎 | 二等獎 | 中藥飲片用量標準研究 | 楊洪軍 |
36 | 2015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商品飲片的分級方法及其質量評價 | 李麗 |
37 | 2015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中藥“十八反”配伍的藥效表征和減效機制 | 林娜 |
38 | 2015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針對炎癥免疫網絡的中藥新藥發現方法及技術平臺建立 | 朱曉新 |
中國政府出版獎
序號 | 年度 | 獎勵名稱 | 項目名稱 | 中藥所第一完成人 |
1 | 2021 | 中國出版政府獎 | 新中國地方中草藥文獻研究(1949-1979年)280冊 | 張瑞賢 |
2 | 2021 | 中國出版政府獎 | 新編中國藥材學 | 張志杰 |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