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
屠呦呦畢業后分配到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至今,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發現并研發了新型抗瘧藥物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8年屠呦呦領導的中醫研究院中藥所“523”研究組受到全國科學大會的表彰,1979年“抗瘧新藥青蒿素”獲得國家發明獎二等獎。2011年獲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年獲美國華倫?阿爾波特獎,2017年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20世紀60年代,瘧原蟲的抗藥性使國內外患者面臨死亡威脅,國際抗瘧新藥研發則處于困境。1969年1月,國家“523”抗瘧藥物研究的任務下達到中醫研究院,39歲的屠呦呦以西學中的背景、執著的責任擔當和科學精神,成為中醫研究院中藥抗瘧科研組組長的不二人選。作為一名年輕的科研人員,屠呦呦深感國家的信任,深知責任重大、任務艱巨?!笆墙M織培養了我,我一定要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彼迪聸Q心,一定全力以赴、不負重托。
屠呦呦從本草研究入手,編撰了載有640種藥物的《瘧疾單秘驗方集》等資料,其后進行300余次篩選實驗,確定了以中藥青蒿為主要研究方向。葛洪著作《肘后備急方》中有關“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論述給屠呦呦帶來啟發,她創建了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方法。在經歷了幾百次實驗的失敗后,1971年10月獲得了對鼠瘧抑制率達100%的標號為191號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這是青蒿素發現史中最為關鍵的一步。1972年11月,屠呦呦團隊從抗瘧有效部位中分離提純得到有效單體—青蒿素。1973年秋,中藥所派人赴海南瘧區對青蒿素單體率先進行臨床試驗,觀察到臨床有效性。青蒿素的發現,標志著人類抗瘧歷史步入新紀元。
那時科研條件比較差,屠呦呦和她的團隊不畏艱辛和健康風險,夜以繼日地工作。她們曾以多口民用水缸作為提取容器,在缺乏通風設備條件下接觸大量有機溶劑。為使青蒿提取物盡快上臨床,在初步動物安全性評價后,屠呦呦率先提出以身試藥,團隊成員爭相參與。屠呦呦幾度親自深入海南疫區,進行臨床療效的驗證。
回顧往事,屠呦呦認為,正是團隊的使命感、責任感與擔當精神引領了青蒿素的快速研發。從發現青蒿有抗瘧苗頭到青蒿素首次臨床試用只用了兩年時間,這樣的高速度在藥物研發史上極為罕見,也開創了發現中藥抗瘧新藥的先河。
在過去的40年里,青蒿素經歷了一個從化學物質成為正式藥物的過程,1977年青蒿素作為化學物質首次發表于《科學通報》。1978年,屠呦呦領導的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523” 研究組受到全國科學大會的表彰。1979年,青蒿素獲得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981年10月在北京召開青蒿素國際會議,由此世界逐步熟悉和認可了青蒿素。1986年,中藥研究所研制的青蒿素獲得自我國新藥審批辦法實施以來第一個一類新藥的證書。屠呦呦團隊后來又創制出臨床抗瘧藥效高于青蒿素且復燃率低的新藥—雙氫青蒿素,該藥于1992年獲國家一類新藥證書。 “雙氫青蒿素及其片劑”研究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科技成就。屠呦呦也因此被授予“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
20年前,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走向國際瘧疾疫區。瘧疾是全球頭號蟲媒傳染病,其中惡性瘧的死亡率極高,2000年的統計表明,當年因瘧疾死亡83.9萬人。至今,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ACTs)仍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瘧治療的最佳方案,2000年至2015年期間,全球瘧疾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共挽救了620萬人生命。這一成績歸功于包括ACTs在內的瘧疾防治綜合措施。事實說明,青蒿素影響了世界,體現出中醫藥寶庫是世界醫藥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時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指出:“屠呦呦經過多年科學嚴謹的研究,創造性地發現并提純青蒿素,開創了中草藥治療瘧疾的新時代,為全球數以百萬計瘧疾患者帶來了福音”。但屠呦呦仍謙遜地表示,這是全國抗瘧工作者團結協作共同努力為改革開放做出的貢獻,她只是這個大團隊中的一名成員。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的父親正是根據《詩經?小雅》中的這段話,為自己女兒取名“呦呦”。驚人的巧合,屠呦呦的研究工作就真的和這很平常的小草——青蒿,密切地聯系起來了,從分離提純得到青蒿素到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及共和國勛章,在治療瘧疾的道路上,屠呦呦走過了50多個春秋,讓“小草”青蒿成為舉世聞名的“中國神草”。青蒿素的研發也成為屠呦呦的人生風采。
終審:小管
用戶登錄